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我国城乡区域覆盖面广、发展差异显著、纵深空间大,这为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场景。
近年来,我国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切实畅通城乡区域经济循环,切实发挥城乡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联动,提升城乡区域功能作用,正引导各地因地制宜走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打造亮点纷呈的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区域图景。
为扩大有效需求找准城乡区域空间发力点
加强城乡区域政策与财政、就业、产业、科技、环保等其他宏观政策协调配合,促进面向城乡区域更加精准有效地扩大消费、增强投资和提升进出口规模质量,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扩大有效需求,进一步激发释放城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潜力动力。
挖掘激发城乡区域消费增长点。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满足公共消费需求,根据城乡区域差异化特点,切实打造类型多样、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场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营造城乡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和健康消费的良好氛围环境。
提升海南、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国际旅游消费功能,高水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加强中小型消费城市梯队建设。发挥各地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海岛、邮轮、低空、沙漠、冰雪等旅游体验业态,建设一批高品质旅游景区、度假区和休闲街区。扎实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着力培育文化消费。引导城乡区域消费结构向绿色化、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升级,积极培育城乡消费新增长点,打造一批新型商业模式和消费适用场景。
扩大城乡区域精准有效投资。把握投资需求与方向,切实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激发全社会投资信心、预期和潜力动力,以优化城乡区域经济布局为重点带动优化城乡区域投资结构,提高城乡区域投资的稳定性精准性有效性。切实围绕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布局推进重大投资建设项目。立足各地实体经济发展基础条件,优化产业布局,有序引导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加大面向城乡、区域各类重点平台载体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围绕促进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等跨区域重大通道及其枢纽建设。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促进都市圈和城市群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一体化投资建设,推进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等新型城市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逐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拓展城乡区域外贸外资增长空间。统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优化区域开放布局,高水平建设一批对外开放门户城市和对外开放高地,引导各地区各有侧重打造对外经贸合作通道与网络,因地制宜培育外贸新动能。
优化利用外资布局,积极挖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吸引外资潜力,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加大力度面向国际招商引资,积极推动外资项目落地。创新服务模式,持续推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贸易促进平台建设。优化农产品进出口规模、结构和质量,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用好国际市场来源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
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顺应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趋势,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优化重塑城乡关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走出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城乡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统领,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为关键,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实现路径,加快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更好协调和平衡城乡供需关系,促进实现国民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在城乡之间有机衔接和循环畅通,在农村形成更多扩大内需的新增长点,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城乡纵深联动覆盖面。
进一步优化提升城市在人口和经济要素集聚方面的功能作用,发挥城市在科技创新领先、产业发展引领和消费市场带动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城乡互补协作、密切城乡经济联系,挖掘农村沉睡资源,激发农村后发优势和发展潜力活力,不断增强乡村在农产品供给、生态保育、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休闲康养体验等方面的功能,提升农村价值,积极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发展与治理。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有侧重、突出特色的思路方向,引导各地区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以发展规划为引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必要的专项规划为支撑,统筹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空间协调联动,完善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城乡空间融合形态,提升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集约高效、有序布局城乡开发建设活动,提高城乡空间发展的协同性整体性。
积极引导企业和工商资本下乡,着力培育壮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业农村资源深度开发和产业链拓展延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切实促进城乡治理一体化,将城市先进的治理方式、技术手段及治理网格延伸覆盖到乡村,尊重乡村民风民俗,充分调动农村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城乡共治共享。
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政策体系。我国城乡人口、经济要素流动不畅主要表现为城市对乡村的要素虹吸效应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不高并存,由此导致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总体滞后,造成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把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放在重要位置,有序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逐步消除城乡户籍背后的社会保障差距,充分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作为城市居民的各项权益,切实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扎实推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人才技术入乡、乡村建设投融资等领域改革创新,逐步破除制约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壁垒,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城市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下乡,引导更多优质资源能够有效配置到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深化城乡经济联系与分工协作,促进城乡共同高质量发展。
引导各地区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引导各地区强化各自功能作用,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协调联动、勠力奋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贡献区域发展力量。
各地区把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重要使命担当。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持续增强我国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的战略任务。各地区、各区域要立足比较优势发挥,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重点任务和战略目标,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增强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功能作用。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探索形成以战略门户、战略支点、战略环节、战略枢纽、战略腹地、战略主动脉及先行示范等重要功能为牵引,引导各地区、不同区域深化细化实化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任务。
促进形成动能强劲、梯次接续、全面开放和安全韧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不断提高区域协调发展质量水平,为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区域发展的动能、空间和保障支撑。切实把经济优势地区打造成为带动区域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动力源,稳固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基础。
优化完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统筹推进沿海沿边内陆、东中西南北方对外开放,在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高水平大开放中更好统筹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稳固提升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和边境地区等重要功能区域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边疆安全方面的战略功能,构建强有力、可持续区域安全保障体系,筑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区域安全底盘。
在全国“一盘棋”谋篇布局下凝聚形成各地活力迸发、竞相发展、协调联动的强大合力。一方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激发各地区发展的潜力动力,让各地区能够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走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发展活力迸发的区域良性竞争发展局面。
另一方面,各地区、不同区域要在全国“一盘棋”谋篇布局下,着眼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加强协同协调共同发展,积极构建梯度合理、联系紧密、协作高效的分工协作体系,提高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效率效能,凝聚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合力。
(作者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霜 肖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