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正文

别号“牛书记” 富民“牛产业”

发布日期:2024-02-0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郜晋亮  浏览次数:101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说起昭通小肉串,相信到过云南省昭通市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在当地,这个“夜经济”里的首选美食,一口一串,满嘴留香,味蕾得到极大满足,让人欲罢不能。小小肉串,不但好吃,背后的故事也很精彩。昭通市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是大关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这里平均海拔1880多米,出门便是山,过去交通不便,发展更是困难。出生于此的丁琪年少时就外出务工,但

说起昭通小肉串,相信到过云南省昭通市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在当地,这个“夜经济”里的首选美食,一口一串,满嘴留香,味蕾得到极大满足,让人欲罢不能。小小肉串,不但好吃,背后的故事也很精彩。

昭通市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是大关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这里平均海拔1880多米,出门便是山,过去交通不便,发展更是困难。出生于此的丁琪年少时就外出务工,但心里却一直记挂着家乡。

有了一些积蓄之后,丁琪决定回乡创业养牛。“我发现家乡优质的草山非常适合土黄牛养殖,外出务工时我又专门学习过养牛技术,这事一定能成。”丁琪说。

年轻的丁琪干劲十足。后来,他加入了村干部队伍,并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书记等职务,带领群众创办了大关县第一个黄牛养殖合作社,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

牛要养得好,还要卖得好。丁琪说:“昭通小肉串历史悠久,我们小时候就是一把柴火,用竹签串上牛肉就烤来吃了。产自山里的土黄牛肉,就是昭通小肉串最好的原料。”

经过十几年艰苦创业,丁琪把“牛产业”越做越大,还带动当地300余户农户养殖肉牛1.2万多头,户年均增收6500元,累计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158万元,村民送给他一个别号——“牛书记”。

当然,丁琪的追求还远不止于此。他告诉记者:“从创办合作社到成立公司,我希望的是做大做强一个产业,带着父老乡亲们一起致富。为此,我成为‘昭通市小肉串大产业’的发起人之一,要抓住云南做强做优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机遇,化政策红利为发展动力。”

说干就干,就是丁琪的风格。这几年,丁琪又与另一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小肉串供应链加工车间,致力把昭通优质牛肉推向全国,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共同富了才是真的富。”丁琪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郜晋亮)

责任编辑:解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