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擦亮乡村发展最鲜明的绿色底色——从“千万工程”看农业农村现代化①

发布日期:2023-08-28  来源:i自然  作者:吴楠  浏览次数:116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20年久久为功,绘出乡村新图景。“千万工程”为浙江农村带来了深刻改变:曾经乱砍滥伐的衢州开化县金星村,通过绿化美化成为了山林茂密的生态村;曾经污水横流的湖州安吉县鲁家村,通过关停修复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园村;曾经矿山废弃的诸暨市枫桥镇杜黄新村,通过修复改造成了时尚潮流的露营村……一个个村庄由脏乱到和美蝶变的过程,直观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20年久久为功,绘出乡村新图景。“千万工程”为浙江农村带来了深刻改变:曾经乱砍滥伐的衢州开化县金星村,通过绿化美化成为了山林茂密的生态村;曾经污水横流的湖州安吉县鲁家村,通过关停修复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园村;曾经矿山废弃的诸暨市枫桥镇杜黄新村,通过修复改造成了时尚潮流的露营村……


一个个村庄由脏乱到和美蝶变的过程,直观上是村庄自然生态由破坏到恢复的过程,实质上则是村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的过程。“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山水间的自然资源,无疑是富春江畔的华彩乐章。笔者认为,作为自然资源人,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仍需要好好把握从“千万工程”中总结出的逻辑和经验。

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新乡村,最实用最可靠的抓手仍然是资源。相较于城市,乡村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丰富。尽管有部分乡村拥有特色工业产业,但对于大多数乡村而言,走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要靠宝贵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过去,我们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今天,依然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要改变过去那种破坏式“吃法”,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

全面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最客观的路径仍然是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千年如斯,“金银”也不会凭空产生,其核心仍是对自然资源的全价值认知和多功能开发。需求是多样的,服务需求带来的收益也是可观的,但资源是有限的。在这种硬约束基础上,充分挖掘有限资源的价值,最直接、最客观的路径就是单一资源的多功能开发、复合资源的系统性利用。

一座山的价值,在不同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在种植户眼中,山的价值是自然价值——果树的收益,每株百余元;在民宿经营者眼中,山的价值是美学价值——休闲的收入,每天千余元;在研学团队眼中,山的价值是知识价值——课程的体验,每团万余元。同样的资源,其价值不仅取决于资源本身,更取决于其满足需求的价值。比如,在“山”这单一资源要素上,如果叠加了河流湖泊并开发水上团建项目,和其他资源一起串联,就有可能带来效益的倍增。

从“千万工程”的成功路径中我们能发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乡村是可以融为一体的。推动“美丽乡村”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的共融,就要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挖掘自然资源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形成资源优势,开展错位竞争,培育适合自己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文创等乡村新业态,以此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令人向往的乡村往往相似:人与自然和谐,宜居宜业和美;而让人逃离的乡村则各有不同。“千万工程”以“20年坚持办好一件事”的执着,为我们展现了最适合乡村发展的路径,那便是将绿色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推动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最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让乡村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之地。

(作者系自然资源部原驻江西省赣州市夏潭村第一书记)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何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