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在山东省聊城市举办。大赛旨在弘扬农耕文化、传承乡村技艺,让农民唱主角,以大赛强技能,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山东是文化大省,上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传统手工艺遍布乡间。过去几年,以释放手工艺在乡村的新活力为目标,山东构建起多元立体的乡土人才培养体系、手工艺创新发展的营销体系、民众喜闻乐见的传承传播体系,让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扎根乡土,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能工巧匠再次回归
过去两年,山东以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为牵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展示带建设,首批集中打造民俗文化重点村130个。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聚焦传统手工艺振兴,截至2022年年底,山东省建立县级非遗工坊1443家,其中市级620家、省级30家,带动10万余人就业。
依托丰富的民俗资源,山东还培育了一批以木雕、木版年画、剪纸、草柳编、刺绣等传统工艺产品生产制作为主的村庄。
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刘德增一直关注手工艺在乡村的传承发展境况。他表示,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手工艺在当下农村要重点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一些老手艺学起来很辛苦,但真正坐下来用心研究,你会发现靠它糊口一点问题都没有。有些头脑灵活的手艺人,还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刘德增看来,乡间的传统手工艺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新一轮的宣传推介。要通过比赛、展演、体验等多种形式,让更多民众认识到老手艺的时代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层面,还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民间花活“云端”放彩
推动传统手工艺的振兴与回归,必须找准与现代消费市场的结合点。比如,山东潍坊的千余家传统工艺企业,通过公司网站和产品销售网站,建立起完善的产品网络推广系统。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数据显示,目前潍坊市通过互联网从事潍坊风筝销售的商家有1200多家,年画商家有150多家,潍坊核雕商家有49家,互联网已经成为潍坊传统工艺产品交易的重要渠道。
围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山东近两年统筹创意、营销和出口,建立完善全产业链,推出特色产品5300余种,搭建展销体验专区680多处,形成了一大批手造专业乡镇、村庄,传统手工艺日益成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位于马踏湖畔,后者是鲁中地区重要的多功能湖泊湿地系统,经过多年治理,如今已形成“河湖连通、水清岸绿、水润城乡”的格局。
据介绍湖区出产的芦苇、蒲草,是加工草柳编制品的重要原材料。草柳编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近几年,乌南村主动联系桓台县及周边县区的草柳编制作企业,开展代加工服务。茶几、草筐、蒲团……这些经过乌南村手工艺人做出来的创新草柳编制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村民人均每月增收近3000元。
打造乡村振兴风景线
早在2016年,山东就启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企业、设计企业和高校到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工作站,将科研理论成果与现有资源有机结合。
同时,传统手工艺的活化传承,也为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乡村治理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今后将延续过往的好做法,对传统工艺集中的乡镇、街道和村落(社区)实施整体性保护,保护与传统工艺相关的文化空间和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传统工艺原材料保护,推动稀缺性原材料的替代原料开发,鼓励研发绿色环保材料,改进有污染的工艺流程。(记者苏锐)
责任编辑:位中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