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论坛 » 理论与探索 » 正文

北京策论丨加速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服务新生态

发布日期:2023-07-05  来源:《前线》2023年6月刊  作者:常艳  浏览次数:118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培育转型支撑服务生态”规划任务及配套建设工程,以解决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过程中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难题。2023年1月,《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在市级层面以立法形式明确提出“推动建立市场化服务与公共服务双轮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这对新时代首都产业数字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培育转型支撑服务生态”规划任务及配套建设工程,以解决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过程中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难题。2023年1月,《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在市级层面以立法形式明确提出“推动建立市场化服务与公共服务双轮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这对新时代首都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提出新要求。

建构转型服务生态是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

产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是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作用的有机系统。本质而言,产业数字化转型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的信息化改造、流程再塑与全要素数字化升级。从涉及主体看,转型服务生态包括转型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公共服务平台等市场与政府多方力量。从涉及要素看,转型服务生态包括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多种要素。因此,转型服务生态建构能够更好促进各类主体对接协作,更好促进各类要素协同支撑,降低转型不确定性和风险。北京数字经济发展全国领先,建构产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对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必要而迫切。

破解产业数字化困局,推动转型深入深化。2020年北京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位列全国第一,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4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字经济对产业的改造渗透水平相比全国较高,但深化转型仍面临瓶颈。“上云用数赋智”还是以大型企业或消费互联网企业为主,更大范围的传统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转型能力不足、转型成本偏高、转型阵痛期长等问题,需要从系统构建转型服务生态维度,降低转型门槛和成本、提升转型意愿和能力、缩短转型时间和周期,为加快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挖掘产业数字化增长潜力,支撑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2021年,北京数字产业化规模达8918.1亿元,占全市数字经济的比重为55%;产业数字化规模为7333.8亿元,占全市数字经济的比重为45%,比数字产业化规模占比低了10个百分点。相比全国数字产业化占比17%与产业数字化占比82%的数字经济结构,北京表现出数字产业化领先、产业数字化相对滞后的总体结构。建构转型服务生态有利于更好发挥北京数字技术、产品、服务与数据要素优势,赋能全市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形成数字产业化带动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潜力释放拉动数字产业化、二者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助力全市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

锚定转型服务生态构建的关键性问题

转型服务供给优、需求少。培育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推广数字化解决方案等市场化供给能力建设,是《“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转型服务生态构建的重要任务。北京数字产业化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丰富优势突出,2021产业数字化服务商全国50强榜单中,北京占38%,远高于上海的20%、杭州的18%,中关村软件园集聚了超过700家国内外知名IT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有能力为首都乃至全国、全球数字化转型提供北京服务。本地市场需求不足是制约转型服务做大的主要因素,多数制造企业处于传统行业,利润率较低,虽有数字化实际需求,但资金投入能力明显不足,数字化转型受阻。此外,国企数字化转型亟待进一步加快,数字化服务采购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影响场景开放力度。

大中小企业协同互促转型生态尚处于探索阶段。从转型模式看,当前主要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为主力军,以大带小促进中小企业链式转型,重构产业链和供应链。但实践中面临系列难题:链上不同企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不一,实现数字化协同难度依然较大;对龙头企业的激励不足,需进一步强化财政支持,撬动有能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主动开放数字资源,面向行业牵头建设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由于数据安全隐忧,数据开放不足,影响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亟待融通。在消费互联网发展阶段,北京涌现出一批代表性头部平台企业。在2022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榜单前10强中,北京占50%,高于上海的20%、深圳的10%,为商品与服务消费端的数字化提供了较好基础。但是,在生产端为主的产业互联网方面仍面临诸多发展难题。一是数字技术对生产端的渗透融合周期长。不同于数字技术在消费端的快速推广,生产端每一个细分行业都需工艺、专家经验等的深度积累,对稳定性要求高,轻易难改变。二是数字技术与生产端系统性融合难度大。数字技术的研发、数字设备的投入、数字模型的开发应用、数据要素的采集应用等需要相互融合而非相互割裂,参与的各类主体需要高度协同而非各行其是,实践难度较大。三是适应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标准体系有待完善。如工业品数字化品类繁多、规格参数复杂,标准建设成为产业互联网突破发展的关键瓶颈。

转型公共服务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022年,北京先后启动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合作服务商和服务券产品征集、“专精特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赋能奖励项目申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申报等工作,但由于相关政策措施尚处于探索和初步推进阶段,公共服务平台对生物医药等高精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把握不够,部分转型试点成效不突出,亟待进一步优化转型公共服务体系,挖掘高精尖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关键需求,从而提供高性价比、高配适性数字化转型服务技术工具、产品与解决方案,助力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迭代。

转型要素配置亟待进一步优化。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方面,国产化替代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对于ICT元器件、智能感知硬件等国产品牌在自主可控、服务完善、性价比等方面已有一定认同,但进口品牌在技术先进性、性能稳定性方面优势明显,因此在硬件、软件及服务解决方案上均不同程度依赖进口。转型资金方面,供应链金融作为新的资金融通模式,能够助力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小企业高效率获得融资服务,但企业订单数字化是前提,同时还面临链上核心企业确权不积极、应收账款难抵押利用,不同供应链金融平台之间形成新的数据孤岛等关键难题,制约企业信用画像、授信融资。数字化人才方面,人才“引育用留”政策尚未覆盖到生产环节具备行业经验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数字化人才职业教育培训潜力巨大,但人才认定标准、培训体系构建亟待加强。数据要素方面,总体面临用数需求多、数源供给少、数据质量不高等难题。在数据确权难度较大的总体背景下,企业主体本身对多平台沉淀数据具有调取汇集权,但当前对于跨平台的数据格式尚未统一,制约数据采集效率与有效性。同时,企业对于自身沉淀的数据资产也缺乏调取汇集的主动意识,制约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深化与企业经营效益提升。

转型安全保障有待进一步增强。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化,数据安全成为转型企业的重要隐忧。调研表明,在企业数据上云过程中,数据安全最受关注,现阶段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安全性仍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一是恶意攻击。《2021年数据安全白皮书》显示,工业数据成为黑客攻击的重点目标,我国34%的联网工业设备存在高危漏洞,这些设备的厂商、型号、参数等信息长期遭受恶意嗅探。二是数据隐私保障问题,可用不可见等区块链技术应用仍需重点突破和大力推广。

多措并举系统建构转型服务新生态

深化场景开放探索,释放更多数字化转型服务需求。深化推进“数智改造”工程。瞄准擦亮“北京智造”品牌,依托技术水平高、服务质量优、懂行业特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精准识别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需求,制定数字化空间通用技术要求等行业标准,培育一批数字化赋能、智能化运行的标杆企业。探索打造国企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在固定资产盘活、固废处理、节能低碳等领域推动数字化场景开放,加强数字化服务采购等制度改革配套。按照“精准落实一批、谋划储备一批、滚动推进一批”的要求,推进智慧场景“揭榜挂帅”项目,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云办公、数字化社区建设、智慧养老、无人农场、数字消费、无人配送车等场景中的深化应用创新。

加强转型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品质。一方面,继续强化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建立专项扶持资金,鼓励主动开放数字化资源与平台能力,以给订单、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等模式加强数字化生态建设,持续带动链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协同。另一方面,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与痛点,搭建高质量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体系,有效降低转型成本与风险。此外,依托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北京)建设,持续推动面向央企、市属国企与全国重要产业的工业互联网接入,发挥北京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和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优势,以自主安全可靠软硬件输出、服务能力输出带动项目输出、技术输出,增强北京在服务北方乃至全国数字化转型与韧性供应链打造中的作用。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突破,提升数字化转型自主可控性。统筹考虑成本与自主可控,按照公共技术“云上用”、应用技术“业务定”、核心技术“自主控”的整体战略,分类引导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协调调动国家和北京创新优势力量,加快芯片等关键技术核心产品攻关,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核心硬件支撑。在首台(套)政策引导基础上,适度推广国产技术产品保险机制,降低分摊应用风险,激励加快国产化替代,同时推动金融业务创新。

加强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融通,推动全流程数字化转型。选取一批消费侧数字化转型典型企业,探索推动跨平台沉淀数据的交互标准建设,打通多平台数据采集、开发,赋能选品、设计、研发等生产环节,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融通。依托北京金控集团,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加强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信息,推广供应链金融服务新模式,助力中小企业获取专业化、智能化、便捷化的融资服务,同时通过订单数字化带动生产流通消费全流程数字化转型。

留人、引人、育人相结合,增强产业数字化转型人才保障。针对集成电路等关键产业工作3—5年的熟练技能型人才、紧缺工程师人才,加强积分落户与职称评定支持,避免人才过多流失。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和优秀毕业生引进,探索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培养、留学等多种方式,集聚国际数字化人才。对于汽车、集成电路等应用性强的产业,支持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建设企业实习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模式,加强数字化人才储备。加快数字化新职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培训,努力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为青年人才就业拓展渠道。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数据赋能产业发展。着力吸引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数据沉淀多、需求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产业数据进入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上市交易,推动形成数据生产—数据加工—挂牌交易—赋能应用良性循环,牵引带动相应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在保障数据安全前提下,引导支持金融、电力、能源、水务、粮食、贸易、科技等战略性、高价值数据通过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开发流通,带动国企数字化转型与数据资产治理。加强数据安全保障,持续深化可用不可见等区块链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强安全技术与产品开发,保障数据隐私安全。按照《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要求,严格落实个人信息授权使用、数据安全使用承诺和重要数据出境安全管理等相关制度,对涉及个人信息处理、数据跨境流动,尤其涉及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数据开发行为,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预警、泄露通报机制,构建完善基于数据全生命周期基础上的动态监管。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前线》2023年6月刊

责任编辑:罗颖 白延龙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