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生态环保 » 正文

红树林减缓塑料污染研究获新进展

发布日期:2023-01-14  来源:i自然  作者:方超  浏览次数:1098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多样性实验室的海洋生态毒理学课题组依托“自然资源部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在红树叶片表面中微型塑料垃圾(MMPs)的生物富集和生物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素有“海岸带卫士”之称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多样性实验室的海洋生态毒理学课题组依托“自然资源部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在红树叶片表面中微型塑料垃圾(MMPs)的生物富集和生物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素有“海岸带卫士”之称的红树林位于陆海交界的过渡地带,极易受到来自陆、海塑料垃圾污染的双重影响。再加上红树林的根系、树干和树冠结构错综复杂,使其成为塑料垃圾的天然过滤网和聚集区。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塑料垃圾在红树林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中的赋存特征与来源分布,极少关注其在红树叶片表面的污染状况。

科研团队依托野外站在北部湾四大典型红树林湿地开展现场调查和科学研究,发现泡沫塑料(EPS)普遍吸附于红树林的红树叶片表面,尤其在内滩最为明显,同时还发现黑口滨螺与EPS共存在红树叶片表面。据了解,黑口滨螺是红树林中的优势种,栖息于红树枝叶上,无选择性地摄食新鲜的红树叶片和叶片表面的真菌、微藻或表皮植物细胞,属于植食性机会主义摄食者。

研究人员通过对MMPs的含量、比例、检出率等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红树叶片是MMPs进入黑口滨螺体内的有效途径,且尺寸越大和分布越广的EPS更容易被滨螺“偶遇”并摄食;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出黑口滨螺消化腺中的11个涉及代谢、肠黏膜免疫系统和细胞信号转导的敏感基因,有望作为指示环境浓度MMPs生物效应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将来的生态预警监测和风险评估奠定基础。

系列研究结果为揭示红树叶片上MMPs的行为、来源和生物效应提供了全新视角,有助于全面了解塑料垃圾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并为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蚝排等养殖装置的科学管控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宋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