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长三角现代化建设的样板意义与认知价值

发布日期:2022-12-06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何建华  浏览次数:103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史上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素最富集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长三角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高,人口集聚规模大,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史上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素最富集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长三角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高,人口集聚规模大,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好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发展中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不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落地落实,在这片大地上描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图景、新实践、新篇章,在海内外无疑具有标识性的显著样板意义与全球认知价值。

国家战略赋予长三角现代化建设新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基础国情,高瞻远瞩用大战略运筹区域协调发展大棋局,审时度势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随着这些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从京津冀到粤港澳,从长江之滨到黄河之畔,从东部到中部、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地生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国家顶层设计的区域协调发展布局观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定位概括起来就是“一极三区一高地”:“一极”是要把长三角通过一体化的发展,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三区”是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高地”是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扎实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将这一区域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从而更好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长三角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一,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定位中,赋予“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的使命担当;其二,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的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五市,于2013年春就启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探索与实践;其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于2021年7月正式发布,浦东这面中国改革开放的旗帜再次高高扬起,在迎接新机遇同时承担起新使命。由此可鉴,无论是长三角全域、还是苏南地区的市域、乃至于上海浦东的城域,都赋予承担着现代化建设使命担当,可谓是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特征看,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长三角常住人口总量达2.36亿人,比2020年居世界第五位的巴基斯坦2.28亿人口还要多,占全国大陆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16.1%升至16.7%,这意味着每六个中国人就有一个住在长三角。到2025年,长三角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

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特征看,长三角区域内同样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制约,比如江苏的苏南与苏北、浙江的浙东与浙西、安徽的皖南与皖北的发展差距,应当在现代化建设中加以疏解。按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标设定,到2025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内,中心区人均GDP与全域人均GDP差距缩小到1.2∶1。

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特征看,长三角区域历史上属于农耕文明的富庶之地,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现代化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这片土地历史深厚、人文荟萃,教育发达、科技创新,具有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与促进人的现代化的精神丰盈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特征看,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长三角一些城乡付出了一定的生态环境污染代价,绿色低碳发展如今成为共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落地落实,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网络基本形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守住蓝天碧水净土,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特征看,在我国对外开放经历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由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到中西部全域开放的进程中,长三角一直走在开放尤其是对欧美日西方发达国家开放的前列。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新一轮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制度型对外开放中,长三角应更主动发挥自身与世界联通优势,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成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与通道。

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描绘长三角美好蓝图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既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为长三角国家战略展示了光明前景,也描绘了美好蓝图。长三角一市三省自觉主动承担起探索与实践、率先与带动、示范与引领的使命必达——

上海:以排头兵姿态更好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也是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承担特殊期许的人民城市。这座城市必须以排头兵姿态,着眼全局、敢为先锋、勇于探索,更加主动探索现代化的路径和规律,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贯穿上海工作全过程的一条主线,在新征程上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上海现代化建设取得扎实成效,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尤其是浦东,加快推进中央赋予的各项重大战略任务,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当好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努力当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

江苏:高水平奋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富美高”新江苏图景。“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时提出的殷切期望。“强富美高”美好蓝图,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一个省域的具体展现。江苏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现代化建设新实践,更好“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奋力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新江苏。江苏省委提出,要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准确把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自觉把江苏现代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来审视和谋划,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让中国式现代化在江苏大地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浙江:“两个先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生动实践。浙江突出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和清廉建设高地、高质量发展高地、数字变革高地、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高地、新时代文化高地、社会全面进步高地、生态文明高地、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高地,为“两个先行”绘制清晰“规划图”“施工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浙江聚焦破解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重大共性问题,根据计划,到2025年,浙江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将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进度要求总体比全国提前十五年。

安徽:总施工图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中共安徽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近期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的决定》,形成了安徽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总施工图。决定稿分为六大板块、二十六个部分,共两万四千余字,提出了“三个进一步”:其一,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思路目标;其二,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的使命任务;其三,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求。综合考虑国家所需、安徽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对未来五年,安徽明确了“十个新的更大”目标要求;对未来十五年,安徽展望了“九个新”的远景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总目标,这是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核心内涵。

长三角现代化重在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尺,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站高望远、深谋远虑,在起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过程中就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长三角一市三省在谋划布局、推动促进现代化建设中充分认识到,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成为全民共识与行动指南,切实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高质量发展应当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使这一鲜明主题成为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以江苏为例,到2035年,江苏要努力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省域范例;到2050年,江苏要努力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标识性窗口。学界研究认为,苏南现代化起步早于全国、起点高于欧美,围绕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现代技术等方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江苏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光荣使命作为根本遵循,以共同富裕作为根本追求,以产业创新作为根本支撑,以城乡融合作为根本途径,以数字赋能作为根本抓手,以生态文明作为根本标杆,以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以现代治理作为根本保障,就是切实以新发展理念统领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

高质量发展应当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经济大循环动态平衡,使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增长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安徽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叠加、制造业基础良好、科教人才丰富、历史人文深厚、生态环境优良、区位交通优越等优势,紧抓时间窗口、做到政策吃干榨尽,真正把难得机遇转变成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实效。安徽鼓劲发力,2027年经济总量向七万亿元冲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十一万元以上;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营商环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倍增。安徽确定思路目标:到2027年,加快建设更高质量的创新安徽、共进安徽、美丽安徽、开放安徽、幸福安徽;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化美好安徽;到本世纪中叶,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美好安徽。

高质量发展应当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重点破解“卡脖子”难题与“天花板”制约,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上海要在高质量发展上彰显新作为,更好发挥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联动优势,持续完善创新生态、提升创新服务效能,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重点产业结构布局上,围绕“今天”“明天”“后天”,上海促进形成“3+6+4+5”格局,即“今天”的新型产业体系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加上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明天”的上海产业新赛道领域为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后天”的上海未来产业集群为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上海励志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高质量发展应当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推动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同步增进,在做大蛋糕同时注重分好蛋糕,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公平与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被赋予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的重任,真正做到“先行示范”。浙江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上念真经、出实招,促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体现社会公平“分好蛋糕”,着力持续缩小“三大差距”,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打造“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在促进均衡发展方面,浙江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提出到2025年地区人均GDP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2.1以内,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1.5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9以内。这三项目标,分别与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三大主攻方向一一对应,重在解决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浙江在奋力推进“两个先行”新征程上,肩负起高水平推进人的现代化,打造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高地的新使命,每个人都是美好生活的奋斗者,每个人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作者系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此文根据11月28日作者在南通大学举办的长三角现代化理论研讨会暨南通大学长三角城市群新发展研究院更名仪式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赵晨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