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发布日期:2022-10-11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  作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627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中,围绕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和经济关系的相关理论,为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中,围绕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和经济关系的相关理论,为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论述

(一)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科学技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经济体系提供内生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科技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党中央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突破我国经济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抓手,充分彰显了科技创新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只有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与国际科技先进水平同台竞技,才能不断提升科技竞争力,在空前激烈的国际博弈中抢占科技制高点。只有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力,经济发展才能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持续发展动力,才能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高质量发展才有可靠保障。只有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的短板弱项。只有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凝聚科技力量惠及民生,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必须以“四个面向”为价值导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三)科技创新更好服务经济发展的短板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从2012年的52.2%提升至2021年的超过60%,对世界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也大幅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肯定我国科技发展成绩的同时,多次强调要下大力气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难点问题以及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只有进一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才能更好发挥科技在发展生产力中的积极作用,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只有做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增强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四)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是有效促进科技更好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路径。在组织方式上,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力量,建立创新联合体。在技术路径上,要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力推广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实施策略上,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关系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关系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与现代科技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相适应的最新理论成果,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和经济关系的相关理论,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新时代科技更好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提出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的重要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他认为,科学技术通过改进劳动工具、开拓新的劳动对象和提高劳动者技能等途径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这些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原则、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理论,深刻阐明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从动力视角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途径的认识。

二是强调坚持“四个面向”的价值导向,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因理论。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因在于生产发展的需求,同时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沦为资本增殖工具的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科技创新“为谁服务”作出重要论述,要求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些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的思想;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服务对象,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科技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为资本服务的导向形成鲜明对比。“四个面向”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坚持把科技为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因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发展。

三是提出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的解决方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生产性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从事科技活动的脑力劳动者作为“总体工人”的一部分,其脑力劳动也能创造价值,但对脑力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和参与价值分配的方式没有进一步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他们各得其所。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技术、管理等新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这些生产要素背后的复杂劳动及其价值创造贡献,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框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四是阐明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的方法路径,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和经济关系理论的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演进的一般规律论述科技和经济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针对我国科技服务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等一系列方法,建立了新时代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的方法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鲜明的实践性,拓展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和经济关系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路径。

三、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指引,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力量,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关系重要论述为指引,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必须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为科技创新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在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企业是经济和科技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龙头企业要主动牵头,形成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中小微企业要发挥应对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变化的独特优势,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企业家是关键,要结合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开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学家要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联合企业家共同研发适用于产业化的新技术,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把实验室的科技创新有效转化为有商业价值的创新成果,重塑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动力。

三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同经济融合发展新活力。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为创新主体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科技管理体制方面,重点是完善科研事业单位评价制度,探索更加灵活的薪酬制度。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方面,重点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向用人主体授权,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重点是聚焦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弱项,推进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发挥保险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作用。财税支持科技创新方面,重点是优化财政科技投入,优先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同时,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科技创新活动。

四是着力扩大开放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我国经济体量到了现在这个块头,科技创新完全依赖国外是不可持续的,但关起门来搞研发也是不行的。要坚持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打造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平台,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提高规则制定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在开放合作中,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挑战,在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

五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为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提供重要保障。科技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强化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任务的统筹协调,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抓紧突破国际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科学技术体系以及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确保种业、能源、产业链、网络等领域安全。同时,加快推进前沿科技领域的立法工作,推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医疗诊断、自动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纳入法治化规范发展轨道,有效防范发展中的安全风险。

(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2年第五期)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2年第五期目录

责任编辑:朱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