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的实现既需要重大技术创新突破,也有赖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驱动力,不仅从技术层面为实现低碳、零碳、负碳提供实践方法,还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发挥着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适用技术研发,进一步推进绿色能源、绿色工业、绿色消费等关键环节的重大战略技术研发储备。
强化绿色低碳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是碳排放总量控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困境的破解之道。《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编制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2022年3月发布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中,共确立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八大行动,以及面向“双碳”目标重大科技需求的18项重点任务。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先进核能技术、储能与多能融合技术、固碳增汇技术……众多关键核心技术出现在行动计划中。地方层面,浙江省2021年6月印发《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这是国内首个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到2030年抢占碳中和技术制高点。为此,将重点实施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等“八大工程”。
聚焦绿色转型和技术攻关,上海市科委发布的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中,围绕前沿/颠覆性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新型能源技术、工业/产业低碳/零碳技术4个专题,在全国率先启动科技支撑引领“双碳”目标实现的低碳科技攻关布局。另外,《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将“双碳”优势领域列入优先发展主题,并在安徽省科技计划中设立“生态环境”“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专项及“安徽能源互联网联合基金”。安徽省发改委2022年3月发出通知,面向全国征集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领域先进适用的碳减排技术,将建立安徽省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库。
从各地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看,吉林省提出,支持开展智能电网技术,电化学、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氢能生产、储存、应用技术,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气凝胶等新型材料的研发应用,并将相关研究方向纳入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江苏省提出,设立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围绕可再生能源、零碳工业流程再造、零碳建筑、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2022年1月,江苏省发布《2022年度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指南》明确,对专项资金按前沿基础、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农村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等六类项目组织申报,江苏省资助经费最高可达3000万元。
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推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促进绿色低碳科技源头创新、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导企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共建一批国家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
2022年3月,湖北科技厅批复组建“湖北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将集中优势资源攻克一批碳中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全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示范引领高地,带动长江经济带形成国际领先的碳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从各地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看,浙江省明确,加强能源清洁利用、含氟温室气体替代及控制处理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谋划建设能源领域省级实验室,积极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建设碳中和技术高端创新平台体系。江西省鲜明提出“构建碳中和创新生态系统”,深入推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重大创新平台攻坚行动、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专项行动,打造节能降碳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中心。大力培育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智库。
强化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赋能碳达峰碳中和,最终要落实到低排放、零排放和负排放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纳入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有关绩效考核。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鼓励设施、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
2022年2月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示范应用,全面提升能源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能源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发展高地。四川省成都市2022年4月印发《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要达到3000亿元以上。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方面,强调要针对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既是重点优势产业,又是大气环境重点排污单位、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集聚的行业现状,鼓励产量较大的龙头企业牵引带动,在生产制造中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开展源头控制与过程削减协同技术应用示范,提升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对工业绿色发展的贡献度。
强化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各地实施意见也作出细化安排。湖南省提出,积极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提升工程,定期发布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实施创业创新主体培育行动,鼓励建设低碳技术领域专业孵化器、创业创新基地。江苏省强调,发挥高新区创新主阵地作用,加强绿色技术供给,打造引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绿色低碳深度融合的示范区。浙江省明确,实施国家绿色技术创新“十百千”行动,推进低碳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主体培育和可持续发展引领三大工程;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搭建国际科技合作载体,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圈。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2021年7月,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目前,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已组建碳中和研究院与相关技术创新团队,未来将与产业深度结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各地也都强调,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开设节能、储能、氢能、碳中和等领域的相关学科专业。四川省首个绿色低碳领域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碳会计处理,已纳入2022年四川省专项职业能力统一考核范围。此外,《辽宁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还特别提出,设立一批特定领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
(本文原载于《领导决策信息》2022年第19期“省区前沿”栏目)
责任编辑:秦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