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人文历史 » 正文

文化术语 | “压茬”

发布日期:2022-07-21  来源:《咬文嚼字》杂志  作者:高丕永  浏览次数:845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原题:深化改革“压茬”“压茬”一词,《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收录,但《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和《简明东北方言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里有,且两本词典的释义大致相同,指“有威信”。比如:“他父亲笑嘻嘻地对高明楼说:‘全凭你了!要不是你压茬,那一天早上肯定要出事呀!’”(路遥《人生》)可是,这个释义解释不了当下媒体上常见

原题:深化改革“压茬”

“压茬”一词,《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收录,但《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和《简明东北方言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里有,且两本词典的释义大致相同,指“有威信”。比如:“他父亲笑嘻嘻地对高明楼说:‘全凭你了!要不是你压茬,那一天早上肯定要出事呀!’”(路遥《人生》)可是,这个释义解释不了当下媒体上常见的“压茬”。请看下面的例句:

(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共同富裕要分阶段、分步骤压茬推进。(《人民日报》2022年3月14日)

(2)“巩固住再往前走”传递的就是夯实脱贫基石的基础上,一步接一步,稳扎稳打、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4月13日)

(3)从制度建设着眼,明确阶段性目标要求,压茬推进统一市场建设。(《光明日报》2022年4月11日)

(4)压茬干接棒跑,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标题,《文汇报》2021年2月26日)

那么,以上例句里的“压茬”是什么意思呢?这要从用于农作物种植的“压茬”说起。自古以来,农民为了不让地闲着,往往在同一块地上刚收完一茬农作物紧接着种下一茬。这一种植方式,北方俗称“压茬”,其中的“压”形容两茬衔接必须要有紧迫性和协调性,因为“压茬”需要牢牢把握农时,合理安排抢收抢种之间的衔接,熟悉前后茬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等。

改革开放初期,用于农作物种植的“压茬”开始用于比喻。比如,山东某地针对那时有些果农在承包期最后一年减少投入、懒于管理等的短期行为,想出了对策:在原承包户承包期的最后一年,提前确定新承包户,并在原承包户经营权、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赋予候任承包人参与果园管理的权利。就这样,有效实现了两茬承包的“压茬”。这种创新的承包方式,果农们驾轻就熟称之为“压茬承包”。(参见《经营与管理》1989年第8期)不过,2014年前,媒体上的“压茬”,大多数指的还是农作物的“压茬”。

2014年至2016年,比喻义的“压茬”在媒体上的使用量增长很快。2014年1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要“采取统一部署、梯次展开、压茬进行的办法”来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参见《人民日报》2014年1月24日)2016年1月上旬,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视察第13集团军时指出:“要做好下一阶段改革的相关准备工作,使改革梯次接续、前后衔接、压茬进行、有序推进。”(参见《人民日报》2016年1月8日)至此,“压茬”的比喻义也明确固定了下来,指“把握时机,统筹协调,环环相扣,层层压实”。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谈及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时,说到了“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起初,有些南方读者,特别是没有务农经历的,会问什么是“压茬”。经过简单的解释,大家发现:这个比喻义的“压茬”确实生动简洁地表达了深化改革所需要的精神,所以如今使用更多、更广了。比喻义的“压茬”,还有一些常见的组合,最常见的是例(1)(2)(3)里的“压茬推进”。

责任编辑:杨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