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6月26日,习近平来到宁德,就任宁德地委书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开展工作,调研先行。这是他一贯的追求与作风。
宁德,坐拥福建三分之一的海岸线,一边挨着福州,一边挨着温州,虽然两边都是富庶之地,到它那儿却“短路”了,成了“黄金海岸的断裂带”。由于全区总面积的93%是石山地和丘陵,耕作条件差,加上崇山峻岭阻隔和工业基础薄弱,20世纪80年代,宁德是中国沿海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也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区9个县有6个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有52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60元,徘徊在温饱线上下的农村贫困户超过77万人,占当地农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以何种思路发展当地经济,成为习近平任宁德地委书记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6月底到任,习近平7月初就风尘仆仆地带领地委行署一班人,深入全区9个县以及毗邻的浙南开展为期近一个月的调研。他边走边调查、思考、研究,思绪始终集中在一个问题上: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调研后不到两个月,习近平写就了《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这篇4000余字的文章后来也成为《摆脱贫困》一书的开篇之作。
习近平用“弱鸟”来形容贫困的闽东,用“弱鸟先飞”来鼓舞闽东要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要有“先飞”的意识,要有“飞洋过海的艺术”,要“丰满羽翼”。“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是习近平提出的辩证观点。
从实际出发,习近平对闽东的发展有了清醒的思考:当时闽东老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区情、区力根本不具备跨越式发展、大规模开发的条件,不能一味地谋求超常规发展,而应当把以解决吃饭、穿衣、住房为内容的“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为下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基础、创条件、蓄能量。
习近平对当地领导干部说:“我们不要想干一夜暴富的事情,也没那个条件,但我们不能输在精神上,人穷志不穷。我给宁德的定位就是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不耻落后。只要锲而不舍,最后总能够旧貌换新颜。”
1989年12月2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带领地直机关千余名干部到宁德县南漈水利工地参加清沟排障修整水渠劳动。
针对当时闽东以农业为主的实际情况,习近平认为,闽东穷在“农”上,富也要着眼于“农”。而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小农也没有大前途。因此,必须抓大农业。对于如何发展工业,他提出:“闽东发展的动力在于工业。工业上主要是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两者一手抓,不可偏废。看准效益了,速度还是加快好些,这样闽东才能尽快缩小同其他城市的差距。没有好效益的,一个项目也不能上,特别要注意绝不能为了出政绩而盲目上项目。这是短期行为。”
习近平在组织实施宁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时,主张不攀比,不消极,不蛮干,紧中求活,活中求发展。他说:“一般讲,刚来的时候,说一些让大家热血沸腾的话很容易,趁大家的劲‘踢三脚’也容易,但是这个劲一挑起来,接着将是巨大的失望,我不能做这种事情。所以,我采取的办法是小火烧温水,常烧不断火,有时还给添点冷水,而不是烧‘三把火’。”
时任宁德地委副书记钟雷兴也说:“习近平同志上任后,没有搞‘新官上任三把火’,没有搞形象工程,而是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做打基础的工作。宁德的事慢不得,也急不得。对当时人民热议的种种设想,习书记从实际出发泼了点‘冷水’,他说一下子抱个‘金娃娃’,想法不切合实际。但他又积极谋划,做好准备工作,他说将来时机成熟了,可以大干一番。”
在这样稳扎稳打的思路下,宁德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弱鸟先飞到摆脱贫困,贫困群众由发展缺思路、缺魄力、缺技术、缺能力,到逐渐拥有清晰的思路、相当的魄力、成熟的技术、一定的能力,主动性和自觉性逐渐提高。习近平离开宁德时,全区已有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1989年1月18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看望少数民族群众。
(该文选自《习近平扶贫故事》,商务印书馆出版)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