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动态
供需两端发力补农机短板

经济日报  乔金亮

2024-10-23 15:51  浏览:230

我国首套胡萝卜无人收获机日前正式发布。正常作业状态下,每天可采收150吨,采收合格率超过98%。几个月前,国产甘蓝联合收获机实现零的突破,乘驾式、手扶式等多种机型投入生产。这都是农机装备补短板的鲜活成果。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论断早已有之,在当下更具现实意义。在农村劳动力价格不断提高,地、水、肥等资源约束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机械化是农业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现实选择。以蔬菜产业为例,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以前有比较优势。随着城镇化加快,用工贵凸显,人工成本激增,产业优势难保。具体到胡萝卜,我国年种植面积超600万亩,耕地、播种、打药等环节已实现机械化,唯独收获还要靠人工,且人工采收成本每亩高达1000元。在此情况下,以机械化来应对人工成本的走高成为必然。

然而,对比产业需求和国际竞争,我国农机装备还有很大的短板。农机装备品种不全,不同品种间发展很不均衡,存在缺门断档;品质不高,优质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和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并存;可靠性不高,表现为耐用性不强、适用性不足。分析原因,主要是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共性技术研究基础薄弱、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总体看,既有亟待填补的技术空白,也有亟待发力的市场空白,导致农机装备的研发制造、熟化定型、推广应用链条还不够顺畅。

放眼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一般也是农业机械化发达国家,其农机工业发展水平往往也较高。对我国来说,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既是建设农业强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撑,也是建设制造强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领域。农业是农机工业的需求端,农机工业是农业机械化的供给端。农业农村部和工信部联手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原因就在于可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共同用力。农机是农业科技的物化载体,普通农户掌握农业科技有一定难度,但操作农机相对就容易很多。着眼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机补短板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把握农机智慧化趋势,实现弯道超车。当前,科技创新加快,技术迭代明显,物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全球农机装备加速向节能高效智能精准的方向发展。智慧化是农机发展的最重要趋势,对我国来说,如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就可能弯道超车。鉴于我国在无人驾驶、精准喷药等技术与装备领域已有很好的基础,要推动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企业助力智慧农机发展。

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拓展应用场景。过去,农田建设、品种选育、栽培制度、种养方式等与农机应用的适应性不够。以农田来说,丘陵山区耕地分散,破碎化程度高,农机作业难度较大,对机具的要求很高。国外丘陵山区农机发展历程表明,机耕道建设和地块整合是农业机械化的前提。因此,在我国农田建设中要充分改善农机作业和通行条件。此外,品种培育时要将宜机化作为重要要求,因地制宜探索宜机化种养模式,拓展农机装备应用场景。

推动企业强链补链,培育产业集群。农机装备涉及整机产品、关键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农机企业要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对接,协同攻克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电子信息等难题。同时,零部件与整机企业要“主配牵手”,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机制。努力打造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更多“独门绝技”,培育建设农机装备特色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何烨

 
发表评论